守城兵种的选择直接影响防御效果和资源消耗效率。步兵作为基础兵种,生产成本低且建造速度快,适合在初期快速填补防线空缺。虽然其单体战斗力较弱,但数量优势能有效拖延敌方进攻节奏,为后方争取反击时间。需步兵对坦克和炮兵缺乏克制手段,需搭配其他兵种形成互补。

坦克部队是守城的中坚力量,尤其是重型坦克如虎式或潘兴,具备高防御和火力,能有效抵御敌方装甲部队的冲击。但坦克的生产和维护成本较高,需优先确保钢铁和石油资源供应。反坦克炮作为辅助兵种,造价相对低廉且对坦克有针对性伤害,适合在资源紧张时替代部分坦克编制。炮兵则提供远程火力支援,通过覆盖打击削弱敌方集群攻势,但需注意保护其免受敌方空军突袭。

空军在守城中的作用常被低估,实际上侦察机可提前预警敌方动向,而歼击机能拦截敌方轰炸机。若资源允许,可配置少量轰炸机对敌方集结部队进行骚扰。但飞机对机场和燃料依赖性强,一旦补给线被切断容易陷入瘫痪,因此不宜作为主力防御兵种。海军在沿海城市防御中表现突出,战列舰和航母的远程火力能封锁海域,但内陆城市无需考虑。

特种兵和防御建筑的搭配是守城的进阶策略。特种兵能破坏敌方补给线或实施伏击,但操作难度较高;炮塔和防空设施则能自动化拦截敌人,减轻部队压力。最终兵种组合需根据敌方进攻特点动态调整,例如对抗机械化部队时增加反坦克单位,应对人海战术时提升范围杀伤能力。资源分配上应保持兵种多样性,避免单一防御模式被针对性突破。
守城并非单纯堆砌兵力,还需结合地形和战术。山地城市可依托天然屏障减少防守面,平原城市则需依靠机动部队快速补防。指挥官需定期通过模拟战检验防御漏洞,并根据实战反馈优化兵种比例。长期来看,科技研发对兵种属性加成同样关键,优先升级防御类科技能显著提升守城效率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