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备兵营的运输机制是维持前线作战续航的核心环节。作为技术系统中的新增建筑,预备兵营的定位与普通要塞存在显著差异,它不提供部队驻扎位置,而是专注于预备兵的生产与调度。玩家需在建设用地完成技术研究后,消耗资源和政令建立预备兵营,其初始容量为12500预备兵,每次训练可产出2500兵力,升级后存储量和单次训练量会逐步提升。训练过程需要驻守任意一支队伍(包括斯巴达分队),消耗20体力与铜钱,耗时12小时完成,这要求玩家需合理分配非主力队伍执行训练任务。
运输预备兵的操作需通过大型要塞或野外军营实现。当玩家在前线4级以上土地建设大型要塞后,点击预备兵营的运输选项,选择目标要塞并规划行军路线,运输部队将以300%的行军速度完成兵力投送。运输量不得超过目标要塞的预备兵容量上限,否则溢出的兵力将永久消失,这对玩家的资源计算能力提出考验。若大型要塞容量为8000,而玩家一次性运输10000预备兵,超出的2000兵力将无法回收。预备兵营与主城预备兵库存在本质区别:前者需通过训练积累兵力,且仅支持单向运输至前线要塞,无法直接用于主城部队征兵。
实战运输策略包含三个关键维度。首先是时间窗口把控,由于训练周期长达12小时,建议在战前48小时启动多座预备兵营的循环训练,利用斯巴达队伍执行训练任务以保证主力部队作战不受影响。其次是运输网络布局,在距离战场5-8格范围内建立预备兵营集群,配合缩短同盟郡内建造时间的特性(基础3小时+民夫技术减1小时),可快速形成辐射多个要塞的补给网络。最后是动态兵力调配,通过观察战报实时计算战损,例如主力部队每场战斗平均损失1500兵力,则需在相邻要塞保持至少3倍(4500)的预备兵储备,避免因运输延迟导致战力真空。